在数学上,古代中国真的领先过世界几百年吗?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在各个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其中就包括数学方面,古代华夏的数学家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定理和公式,有的甚至领先于欧洲上千年,比如剩余定理,就出自《孙子算经》(成书大约在4、5世纪),欧洲直到19世纪高斯才推论出剩余定理,但他看了由传教士带回的《孙子算经》,认为中国人提出这个定理要比他早上1400年左右。还有祖暅原理(等幂等积定理)的提出,西方直到17世纪,才由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发现,只是比较可惜没有被祖暅真正证明出来;再就是祖冲之用割圆术算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7位数字,这要比欧洲人要早上个几百年。然而数学是一门系统基础科学,由很多方面的知识组成,总体而言,古代华夏的数学水平从来没有处于领先世界的水平。刘徽(约225年-295年)的《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可以代表古代华夏的顶尖数学水平,刘徽是东汉初写成的《九章算术注》,里面提出了246个问题的解法,包括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

有哪些千年以上时间才解决的数学问题?

历史长河中,那些困扰千年才得以解决的数学难题犹如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人类智慧的星空。阿基米德的群牛问题,一个看似简单的诗句描述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多项式求解,直到1773年才被首次揭示,其中第二题的挑战更为严峻,涉及大数估算,直到1880年才找到答案,那是一个惊人的数字1598乘以10的206541次方,尽管Amthor和Krumbiegel给出了一个庞大的估计,直到1965年,IBM 7040和1620超级计算机联手,才耗费7小时49分钟给出了确凿无疑的答案。古希腊的倍立方问题和化圆为方问题更是挑战着几何学家的极限。倍立方问题自公元前429年提出,直到1837年Pierre Wantzel借助群论的力量才得以证明,尺规作图仅限于构造幂次为2的有限多项式。化圆为方,自亚历山大·波普在1742年称之为“狂野徒劳”以来,一直是几何学的不解之谜。Lambert在1761年证明了π的无理性,这使得化圆为方的尝试变得更加艰难

两千年前的人们,到底是怎样计算地球大小的呢?

你知道历史上第一个计算出地球的截面周长的人是谁吗?是一个叫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的古希腊人,他仅通过太阳光造成的影子就能计算出地球的周长,其精确程度在当时来说非常之高,与实际周长相差不到2%。埃拉托色尼是个博学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同时还研究历史、语言和哲学,曾经担任过亚历山大博物馆的馆长。在某一个炎热的夏天,他发现800公里外的塞恩城,在正午时分,阳光可以直射到井底,几乎没有影子。而在亚历山大城,同样在正午时分,直立的物体却有一段很短的影子!于是,埃拉托色尼运用了相似三角形和弧度等简单的几何常识,就把地球的截面周长给计算出来了。简单来说,直立物体的高度和地面上的影子的长度,构成了一个小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而从地球表面到地心的一条假想线段,和亚历山大城到塞恩城的距离,构成了一个大直角三角形的两天直角边。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只要测出小三角形的最小角的角度,埃拉托色尼就能计算出地球的截面周长

历史上最早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大约是在两千年前,

我国是最早研究方程的国家,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有一章专门研究一次方程组.这部名著不是一人一时写成的,他经历了多次的整理、删补和修订,是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大约在公元一世纪的东汉初年成书. 《九章算术》中给出的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与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中的消元法相同,其解法比古希腊和古印度的解法既完整又简洁.16世纪,欧洲才有了加减消元法,在一般数学史中,大都认为欧洲最早提出相当于我国《九章算术》中所载一次方程组解法的是18世纪.因此,我们祖先掌握一次方程组解法,要比欧洲早1000多年,这是我国古代数学中一个光辉成就. 所以你说的是对的!

千年未解的题目?

千年未解的题目是:NP完全问题、霍奇猜想、庞加莱猜想、黎曼假设、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纳卫尔-斯托可方程、BSD猜想。这七个问题都被悬赏一百万美元。1.NP完全问题。例:在一个周六的晚上,你参加了一个盛大的晚会。由于感到局促不安,你想知道这一大厅中是否有你已经认识的人。宴会的主人向你提议说,你一定认识那位正在甜点盘附近角落的女士罗丝。不费一秒钟,你就能向那里扫视,并且发现宴会的主人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暗示,你就必须环顾整个大厅,一个个地审视每一个人,看是否有你认识的人。2.霍奇猜想。二十世纪的数学家们发现了研究复杂对象的形状的强有力的办法。基本想法是问在怎样的程度上,我们可以把给定对象的形状通过把维数不断增加的简单几何营造块粘合在一起来形成。这种技巧是变得如此有用,使得它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推广;最终导致一些强有力的工具,使数学家在对他们研究中所遇到的形形**的对象进行分类时取得巨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