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艺术的人是孤独的吗?为什么?
很高兴能和大家来聊聊书法艺术的哪些事。学习书法会孤独吗?为什么?首先来说书法具有形式上的抽象性,文义上的模糊性,意境上的不确定性。书法通过变化莫测的点,表达出一种哲理,意境,气质,美感,其字里行间把这些体现出来,不像飞绘画描写具体物,它不描会任何物象,却又高于任何物像。基于书法的这些特征对于初学者来说艺术十基本体验不到,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学会享受孤独,要耐得住寂寞,才能把基础知识,学到手,学到位,看似孤独,但内心不会孤独,不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习书法我们需要一个待着,或学习,或创作。学习需要安静思考,到作需要人内心的灵感。我们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应该专心学习,专心创作,埋头若干,不厌其烦地反复的修正,不断深入思考,不断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比如“书圣”王羲之,“颠张狂素”张旭,怀素,颜体颜真卿,欧楷欧阳询等这些大家无不是学古研已的代表,他们无不是经过常年日积月累的学习思考,领悟研究才创作这些千古经典,他们虽说形式上看着孤独,其实他们的思想世界里从没孤独。
搞艺术人孤独,要一分为二来看,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若一心在艺术上有所造诣,必然要有十年寒窗的决心,甚至时间更长。若每日在外应酬,则不会有多大的成就。正是艺术家的孤独,而造就了艺术作品的永恒!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认为任何人都不会孤独,搞艺术的也不例外。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行业,都首先解决生存问题,能自食其力,然后再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我特烦通过标新立异来彰显个人的艺术追求。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就是在经营世俗和追求个性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先活着,再追求活着价值,自得其乐,己乐进而同乐,说什么孤独呢?
中国有没有和梵高的《夜间咖啡馆》类似的绘画作品?怎么样?
这家咖啡馆在路边,夜间开放的,这就有了咖啡店布满暖光区域的明亮色彩与暗色建筑和满布星斗的蓝紫色夜空形成鲜明对比。铺着石子的街道这时也变成了黄、橙、浅蓝交替的色域,还有黑色的小点和短线。天空的蓝紫色在左边门上重复使用,这是反射效果,可见画家的匠心!我们在画水粉静物时也把环境色在物体上的反射效果加以表现。梵高在蓝黑色房屋下面用了几点小橙色,表示有灯光窗户。几个人物形象消失在暗色街道的深处,这表示有来有去,最后一批顾客靠右边而坐,正慢慢用茶。总之,这画面的氛围通过空桌椅,回家的人群和几个有灯光窗户令人感到有些寂寞和荒凉。这渊源于画家个人孤寂的心情在画面的折射。中国画家的作品也有类似于这样的风格的,但表现的如此细腻准确而具匠心的,特别倾注个人情感于画面的,为数不多!
梵高画的咖啡馆油画很少,只画了两幅阿尔夜间咖啡馆的油画。
一幅是描绘阿尔咖啡馆的内景。居住在阿尔时,虽然苦艾酒使梵高能够暂时忘记了贫穷,但是身体的日渐衰落一直折磨着他,他开始晚上出入咖啡馆,酒吧,开始彻夜在街上作画。在画咖啡馆内景时,他用红色和绿色来表现人们可怕的热情,他以血红和深黄描绘内景,画面的中间是一张绿色的弹子台,四盏淡黄色的却发出绿色光的灯光下,有几个打瞌睡的人们,用红色与绿色画的墙壁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冲突。虽然画面的颜色很强烈,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孤独和不安。
另一幅是阿尔咖啡馆的外景。梵高经常在晚上光顾离他住所不远的阿尔咖啡馆,咖啡馆的耀眼灯光,和布满天空的星辰,阿尔的美丽夜景让梵高画出了充满幻觉、跳跃的颜色,黄色和蓝色作为画面的主要色系,冷暖色的强烈对比使整幅画显得很美,画面里坐着喝咖啡的和街道上行走的人们,给人一种安详的感觉,这也是梵高对生活充满渴望的寄托吧。
梵高的特殊经历是让人敬佩和心疼的,越是对他进行了解就会越是喜欢他的画,也更能感知到他的每一幅画所要追求的是什么,那种疯狂的笔触所要表达的是什么,都是他生前不管怎么努力追求都没能够实现。他对创作画的坚持精神和画作的灵魂是无法超越的,是无法复制的。
所以,中国的艺术家也学不来那么纯粹的梵高风格和技巧精髓,倘若有模仿的画家,也就学会了怎么用梵高的笔触,或者是学会了梵高的色彩,学得像了一些就以为自己是梵高再现。还是学习梵高对作画的执着精神吧,因为达到某种境界是跟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有个朋友临慕了《星月夜》,我给她指点一二后,她就觉得梵高的画很简单啊,他那随性疯狂的笔触,只要能放开手画多少都会有三分像的。我默了一下不想说什么,只简单回了一句:能敢画出来才是历害。在那个文艺复兴时期,梵高能这么大胆画出自己的独有风格,而且还被称为垃圾画也没影响他停下画笔,这就是一种超脱。
艺术家可以去创作类似咖啡馆这种场合的夜景,去创作夜空下街道上人们的百态形象,去感受那种日常的生活气息所带来的灵感,但是能否坚持下来就得看创作者自己的毅力。其实我曾经在一次画展中看到过画夜景的,只是时间长了就模糊记不清了,毕竟画夜景的少,能过目不忘的更是少之又少。
我有夜景油画。去年夏天,大连连续下了几天雨,那晚我走在天津街的时候,雨也是刚停,街上有排着长队买夜宵的,有坐在椅子上吃饭的,看着还算有点人气,不管雨下得多大也挡不住人们出来吃夜宵的脚步。我凝望着灯光下的人们,拍下了照片。后来把这夜景画出来,也没有画多少,就画了一幅。
而那个照片是这样的,是夜色阑珊的。
对于中国有没有和梵高的《夜间咖啡馆》类似的绘画作品,目前我没有见到过有类似的精品,所以对于画得怎么样,也就无从知晓了。也许以后能够出现这样的天才吧。
今天是梵高的生日,恰好看到你的这个问题,遂来简单讲一讲梵高《夜间咖啡馆》和与之类似的中国的绘画作品。我将分别从结构、题材和绘画语言中加以分析。
热烈的梵高
提起梵高,大家脑海中往往是,一个耳朵缠着绷带的疯癫艺术家形象,当然还有他的火焰般跳跃的向日葵。
梵高出生在荷兰,是后印象派中表现主义的大师。成年后来到了巴黎,又辗转到法国小城阿尔勒。从1853年-1890年,只有37年,他的一生非常短暂。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对绘画有着火焰般的热情,即便是忍饥挨饿,即便是面对着日复一日的单调景物,他也能反复练习和尝试新的画法。
他一生中画了35幅自画像,11幅向日葵,若干麦田。
夜间咖啡馆
这幅1888年的《夜间咖啡馆》,是现实存在的。
靠近梵高抵达阿尔勒早期的住所,咖啡馆中间的门帘半开半掩,服务员站在灯光下面对着观众。房间中部有张台球桌。
当时的咖啡馆并不是像我们现在身边的咖啡馆,小资且文艺。而是众多流浪汉和**夜间出没的场所。
即使如此,在梵高的笔下,也因为沐浴了情感的光芒,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灿烂魅力。
整幅画面笼罩在暖色调中,精确的用色和几何图形似的构图,赋予画面令人难以置信的纵深感,将视线从前景一步步引遥远的天际。
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同时代的中国,正值清政府末年,内忧外困的时期。当时中国著名的“海上画派”独领风骚,有任伯年,吴昌硕,赵之谦等等,在感情的表达上,都不及梵高的热烈。
但在300年前的中国,明朝的“青藤居士”徐渭,笔下情感于梵高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非要在中国找一位梵高式的人物,那一定是徐文长了。
他一生坎坷,屡遭不幸。科举考试八战八败,后为官,又遭冤狱,多次自杀未遂。
他笔下的花卉有着强烈的主观情感,震撼人心。同时他的写意花鸟,至今无人超越。
创立的大写意花鸟画,更是名垂千古。对后来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都有深刻的影响。
倘若梵高早生300年,与徐渭同一时代,两人一定能够相互欣赏,互为守望。
闲抛闲置野藤中
徐渭的代表作《墨葡萄图》,把没有人摘的野葡萄,藏在点点的墨叶之中,若隐若现。和提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相映成趣。
将抑郁牢骚和忿忿不平的情感融入到所画葡萄中。水墨淋漓,随意挥洒,不拘形似。
总结:
一直觉着,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要结合艺术家创作时的背景和心境,一个艺术家的成就,要看他对后人的启发。
“开启不同于前人的艺术,启发后人的艺术”这就是徐渭和梵高作品的伟大之处。
但更多的伟大,来自他们的作品能打动人,无论他们的生活如何不堪和落魄,他们的作品永远是,美好的,纯真的,积极的。
我觉得徐渭和梵高都是把自己活得尽兴了的人,两个穷光蛋,管旁人觉得他们有没有天分,反正他们想干的事都干了。
他们的作品中有一种狠戾,非常罕见,直见性命,用生命画画,也用生命打动人。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