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多”“少”的含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重点: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教学难点:会比几个物体的多、少。教学用具:将第6页的主题图做成动画课件;学生准备学具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猪、小兔盖房子的情境动画。小朋友爱看动画片吗?谁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动画课件,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呢?2、学生讲故事。有一天森林里发了一次大水,把小兔的家冲走了,小兔非常伤心,小猪知道后叫了很多小伙伴一起帮忙,决定给小兔盖个新房子。小兔搬砖,小猪扛木头,你们看水中的小鱼也在为它们加油呢!同学们讲得真好。小猪、小兔互相帮助,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1、小组合作

比多少同样多一年级上册数学

比多少同样多一年级上册数学如下:在一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比较多少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关于物品数量或数值大小的比较,适合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大小和数量概念。例如,我们可以出一道简单的题目:“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也有5个苹果,请问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量相比,谁的多?”解题方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要比较的是哪个物体或数值。在本例中,我们要比较的是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量。接着,我们需要对两个物体或数值进行比较。在本例中,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量都是5个,所以他们的苹果数量是相等的。最后,我们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结论。由于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量相等,所以他们的苹果数量一样多。有些题目可能稍微复杂一些,会涉及到其他物品或数值的比较。但是基本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先明确要比较的物体或数值,再进行比较,然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些比较多少的题目,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量、大小和比较等。同时,这些题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比多少的题型

一年级下册数学比多少的题型如下:1、有50个学生,2位老师。每人一瓶水,48瓶够吗?一共人多少瓶水?小月和小军一共折了16只纸船,其中黄色的有6只。小月折了9只。小军折了多少只?2、小明排在队伍的第一位,小华排在队伍的第八位,小明告差冲和小华之间还有庆埋几个人?3、站排,从前往后数,小红站在第3,小明站在第8,两个人中间有几个人?解答:8-3-1=4(个)答:两人中间有4个人。4、10个人站排,从前往后戚冲数,小敏站在第2;从后往返困前,小华站第2,小敏和小华之间有几个人?解答:10-2-2=6(个)答:小敏和小华之间有6个人。5、站排,小丽从前往后数是第4,向后转之后,从前往后数也是第4,小明站在排头,小军站在排尾,小明和小军之间有几个人?解答:这道题先求整个队伍的总人数:4+4-1=7(个)再求排头和漏仔念排尾的总人数:7-1-1=5(个)答:小明和小军之间有5个人。应用题类型:应用题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有关事实,反映某种数学关系(譬如:数量关系、位置关系等),并求解未知数量的题目

一年级下册比多少的数学题

在一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本中,比大小的数学题是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之一。这类题目通常要求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选择正确的符号进行表达。以下是一些例子:比一比:3 5 (用“<”或“>”填空) 答案:3 < 5比一比:9 9 (用“<”或“>”填空) 答案:9 = 9比一比:7 4 (用“<”或“>”填空) 答案:7 > 4比一比:2 6 (用“<”或“>”填空) 答案:2 < 6通过这些练习,孩子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值大小的概念,并学会使用符号进行表达。同时,这也是培养孩子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除了比大小的数学题,一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本还包括了其他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例如加减法、时间、长度和形状等。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和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总之,一年级下册比大小的数学题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孩子们应该认真学习并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画图

关于一年级数学比多少画图如下:1、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2、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3、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扩展资料:1、数一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2、认识上、下: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低处的物体。3、认识前、后: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4、认识左、右: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